BIM技术在桥梁U型肋工程领域的应用,国际上没有现成标准,主流软件也鲜有成套功能,只有从底层标准抓起,才能逐步向标准化推进。因此,BIM实施要遵循顶层设计,如果仅孤立存在,对行业长远发展益处不大。
目前,铁路BIM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,编制并发布了《铁路工程数据结构分解》《铁路BIM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》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标准》《铁路工程信息模型交付精度标准》等基础标准,为BIM技术应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规范。
由于标准规范是从设计源头出发,许多分类和编码未必涵盖或不适用于施工、运维阶段,同时主流软件的支持还需要一定时间。因此,应以已有的标准规范为基础,结合发展定位或工程应用的实际情况,逐步补充和优化,摸索适合自身的编码体系或实施行为准则。
BIM成熟度
BIM实施过程中有一个BIM成熟度模型(称为Bew-Richards BIM成熟度模型),分为0级、1级、2级和3级,级别越高,表明BIM应用越成熟。如果将BIM技术应用成熟度与铁路工程结构设计方法进行对比,两者有相似之处。
目前我国铁路桥梁设计方法以容许应力法(0级)为主,考虑与国内外主流设计方法的接轨,经过多年努力,编制完成《铁路桥涵极限状态法设计暂行规范》,但配套的计算软件、设计理念仍是基于容许应力法。通过梳理桥涵极限状态法试设计成果,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启动推进《铁路桥涵设计规范》(概率极限状态法)的编制工作,预计不久即将进入容许应力法与概率极限状态法并行期(1级),再经过不断的应用积累和实践检验,最终会全面实施概率极限状态法(2级)。
与设计方法类似,我国铁路工程结构BIM设计以二维图为基础(0级),少数结构进行了三维BIM设计。目前全路选定17个BIM试点项目,以BIM设计协同为主线,验证标准,探索BIM成果的验收、审核、转发、归档等管理模式,近期正迈向二维与三维过渡期(1级),发展目标是实现不同专业的协同(2级)。
未来,基于协同的BIM设计不可避免,考虑到BIM应用配套条件与工程师应用习惯,二维与三维过渡期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。另外,从性价比方面考虑,二维与三维并存也有其合理性,如钢筋布置图,二维图纸表现钢筋的布置非常简洁,易于工程师认知。针对偶尔不可避免的碰撞,只要按照主次的原则,适当调整普通钢筋的位置,对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影响不大,但可避免繁琐的钢筋建模。
BIM价值从量变到质变
BIM技术被誉为工程领域的第二次革命,对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。铁路建设项目标准化管理中强调工厂化、机械化、专业化、信息化,BIM技术能够很好地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,是形成标准化的重要途径和切入点。
基于简单、即时反馈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,BIM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可视化、综合管线碰撞等功能级应用,而其他深层次价值(如流程再造、管理升级等)由于需要量变积累,配套条件或机制不成熟,导致使用者不愿、不敢或者不能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探索。
因此,BIM价值的真正落地需要时间和条件,不仅应从上到下加以政策引导,更重要的是从下到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,最终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。
U型肋专业为主 需求为王
目前BIM从业人员多以建模人员为主,涉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较少,考虑到知识的传递和积累过程,可以认为这是BIM技术发展的必经阶段。
随着BIM与专业的深度融合,BIM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的特点凸显,若仍采用原有组织模式,极有可能出现研发方向与实际功能需求脱节、研发成果与真实需要两张皮的现象。因此,在BIM技术应用实施过程中,应以专业为主,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研发导向。
BIM是桥梁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信息载体,每个阶段都由相应的建筑模型、过程模型和决策模型构成,但不同阶段模型的精度、深度和广度相差较大。
BIM是面向对象的,应用对象不同,几何精度和信息深度等级不同,导致不同阶段BIM模型也不同,运维阶段信息模型最丰富。因此,基于BIM全生命周期实现的是数据模型的无损传递,数据积累得越多,通过与专业的融合,就越有可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,转化为知识直至智慧的依据就越充分,BIM的深度应用即是DIKW(数据、信息、知识、智慧)模型的流程化实现。
桥梁BIM已取得很多有价值的应用点,BIM和信息化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,现已在业内形成共识。目前,BIM的应用重点在于设计和施工,并逐步向全产业链协同、全生命周期的实施迈进。通过对桥梁BIM应用中的标准规范、BIM成熟度、BIM价值时效性、BIM应用需求导向、信息模型与数据模型的思考,我们确信,BIM价值的充分发挥更离不开专业本身、技术发展、行业发展、管理机制、人员构成等配套条件的成熟。